在“污染者付費”的理念完全普及之前,生態環保工作主要還是靠政府投入。政府投入,方向在哪?孰多孰少?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就是財政預算。
受國務院委托,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《關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》(下稱《報告》),從中也可以看出2024年生態文明建設的財政支持方向。
《報告》顯示,2024年,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將安排340億元,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67億元,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44億元,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安排40億元。
此外,今年還要出臺財政支持“三北”工程建設的意見,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并安排120億元。
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40億元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67億元
圍繞污染防治重點區域、重點領域、關鍵環節,支持打好藍天、碧水、凈土保衛戰。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340億元。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67億元。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44億元。農村環境整治資金安排40億元。
出臺財政支持“三北”工程建設的意見,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并安排120億元。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。支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,加強森林、草原、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,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。
研究建立健全與“雙碳”目標相適應的財稅政策體系。支持綠色低碳科技研發推廣,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重點領域行業節能減排。支持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,促進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,推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。密切跟蹤全球碳定價趨勢,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氣候資金機制治理與合作。
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。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,研究把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體系,加大強制采購、優先采購綠色低碳產品力度。
總體來看,中央財政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力度依舊很大,僅大氣、水、土壤、農村幾項,就高達691億。再加上今年新增的“三北”工程建設專項補助資金120億,僅《報告》中明確提出的預算,加起來就已經有811億。
這一數字,橫向對比保就業支出(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)、糧食安全保障支出(農業保險保費補貼545億元),以及城鎮化支出(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400億元),可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支出比另外3項都要大,僅次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預算,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央財政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持和重視。
新增“三北”工程建設專項補助資金120億,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制度機制
首先,污染防治資金基本持平,略有增長。
2023年,污染防治資金的安排是這樣的:涉重金屬歷史遺留尾礦庫治理為重點支持開展土壤污染源頭防控。
而2024年,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由330億元,增加到了340億元,多了10億元。水污染防治資金由257億元,增加到267億元,也是多了10億元,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,2023年預算中沒有明確的數字,而今年則明確安排44億元。類似的還有農村環境整治資金,2023年也是沒有明確數字,而今年是40億元。
什么是“三北”工程?它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(西北、華北和東北)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。這項工作起始于1979年,工程規劃期限為73年,分八期工程進行,目前已經啟動第六期工程建設。
《報告》指出,要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。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,研究把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體系,加大強制采購、優先采購綠色低碳產品力度。
來源:環保圈